欢迎光临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
  • 今日巨野手机版 点击扫一扫:
  • 巨野县人民政府主管
  • 今日巨野编辑部主办
  • 编辑 :刘谓磊 魏衍军 柴培军 姜方
  • 审核: 孔祥铭 / 技术:奚玉兰
  • 反馈
  • 欢迎您来到
  • 今日巨野信息反馈
  • 在线反馈
世间万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世间万相

磁山先民生活用具

来源:  作者:张海江  时间:2022-12-12
       磁山先民的生活家当,全部为黄土烧制成的陶器。主要有炊具筒形盂和支脚,汲水器深腹罐或小口壶,盛储器大口罐和圈足罐,饮食器三足钵、平底或圈足碗、舟形碗、平底盘、筒形杯和豆,杂器火种罐等,分工明确,门类齐全。
       1976年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盂、支脚、罐、三足钵、壶等一批器物,年代距今约有8000年左右,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当时最早的原始陶器。2002年3月27日《中国文物报》上李辉柄著文还称:“……磁山文化中的陶器应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了。”
       陶器是古代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取得的首批重要成果之一,是考古学中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和标志。因它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它所负载的人类文化行为和文化信息一直是考古学界研究的重大的课题。虽然当时较磁山文化年代早一些的华南地区发现了一些碎陶片,但还没有一件复原器。1976年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了丰富多彩的原始早期陶器,而且有许多是成组出现。这里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褐陶和泥质陶。采用泥条盘筑和手捏制陶。陶胎厚薄不均,器形不规整,常见歪扭变形的现象。其烧造火候不高,一般夹砂陶为850℃,泥质陶为930℃。陶色不纯正。从中可以看出陶器的原始生产迹象。不过这里约半数器物有纹饰,以绳纹多见,还有附加堆纹、编织纹、“之”字形篦纹、划纹、指甲纹等。而附加堆纹为泥条组成的波折弧线、斜线、平行线纹带,最具特色。部分器物还发有乳钉、鸡冠耳、扁耳、半环耳等饰物。看来,磁山人当时已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装饰艺术。陶器的种类有盂、支脚、罐、三足钵、盘、壶、碗、杯、漏斗器等多种。盂数量最多,且造型比较规范,直壁平底,称“筒状盂”。支架数量仅次于盂,呈鸟头形。盂和支脚为这一文化所特有,是这里的典型器物。其次是罐、三足钵、壶、碗等。到磁山遗址发现为止,这可以说是我国考古学界发现最早的陶器遗物。陶器的制造和使用为古代人类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人类的聪明和智慧。近来有专家曹兵武先生指出,“早期陶器在北方地区主要是罐和平底器类,并主要是炊煮器类,它主要是针对谷类和蚌类食用加工而被采有的。如果他们没有合适的炊煮器物和炊煮过程,几乎无法食用谷物和螺蚌类食物”。由此可见,我们在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组合成套的陶盂、支脚、罐等陶器,具有史前早期陶器的明显特征。它不仅反映了磁山文化时期的一些社会特征,而且也对探索我国陶器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磁山文化博物馆展柜中陈列了磁山文化不同时期出土各种不同类型陶器它们有陶盂,陶支脚,直口陶罐,三足钵等各种陶器。这些实物遗存不仅反映了磁山文化的基本内涵,而且还向人们透露了很多有关"磁山人"的信息和秘密。陶盂和鸟头形支脚是磁山人的炊具,也是磁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支脚的造型大概从大自然的鸟形得到启发。陶盂放在三个平顶的支脚上,鸟头的前伸部分正好托住了盂底的外缘。两者的配合浑然一体,磁山人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运用于生活的创造中,从而达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陶器的广泛使用,使磁山人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制作陶器是一种专门技术,可能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担任的。她们选用细腻的粘土作为原料,并根据器物的用途对原料进行适当加工,如烧制耐火炊煮。陶器就在原料中搀入适量的砂子。陶坯的制作方法大约是这样:先用水把陶土调好,搓成泥条,然后再用泥条回旋盘成陶坯的雏形,或者用泥叠筑成一定形状的粗坯,最后蘸水把里外抹平。陶坯就制成了,一盘大型陶坯都采用这种制法。比较小型的器物,多用手捏塑的方法制成陶坯,陶器的制法均为手制,用泥条盘筑法和手捏制成。一些陶器的内壁,往往凹凸不平,器形不规整,常见至扭变形的现象。
       陶器的烧制火候据测定:细泥红陶为930℃,夹砂陶为880℃,部分陶器陶色不匀,有红、黑、黄色的斑点。
陶坯的表面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磨光,当陶坯半干以后,用光滑的石子压磨陶坯的表面,使它缜密,平整,再经烧制,就显得光泽润滑,更加美观。这种压磨方法,使用得非常普遍。另一种处理方法是在陶坯未干的时候,压印绳纹和条纹。将刚刚塑好的陶坯放于纺织物上压印而成,从印痕上观察,纺织物可能取材于麻或其他植物纤维。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加固陶壁,同时这些纹饰又增加了陶器的美观。
为了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陶器也制成多种样式:像炊具鸟头形支架,大口直腹平底盂,三足钵等。陶灶可以随意搬动,做饮事更加方便。饮食陶器有碗、杯、盘、钵等。贮藏食物和盛水的有深腹罐、直沿罐等。汲水和运水的用具有小口长颈球形双耳壶、小口长颈椭圆形双耳壶,敞口深腹双耳壶,敞口深腹双耳罐等。直到汉代汲水罐还基本上保持着类似的形制。
 
      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均为手制,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很少。陶器以素面为主,陶器中40%以上器表饰有纹饰,其中以绳纹的数量为最多,编织纹和蓖纹次之,附加堆纹和剔刺纹的数量较少,仅有个别陶器饰指甲纹、蓝纹和方格纹,而附加堆纹为泥条组成的波折弧线、斜线、平行线纹带,最具特色。部分器物还安有乳钉、鸡冠耳、扁耳、半环耳等饰物。剔剌纹在器表上剔剌成小凹点,并组成不同的图案。看来,磁山先民当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装饰艺术。磁山文化陶器虽然以夹砂陶为主,但 从掺砂情况看,普遍比较均匀,砂的颗粒不多,器物表面一般比较平整,且出现了制作比较精细的细泥红陶,还有少量彩陶。
       陶制品除生活、生产使用的陶器外,还出土了漏斗形器、弹丸球、纺轮、祖形器等。磁山文化有了比较进步的纺织手工业。纺织的原料主要是野麻植物纤维。人们把野麻纤维剥取下来用陶片磨制成的纺轮搓成细线,然后用最原始纺织工具骨匕、骨梭、角梭编织成麻布。根据陶器上所印的麻布痕迹来看,经纬线紧密交织,均匀规整和现在粗麻布相近。有了麻布,人们就能缝制比较象样的衣服了。
      展版上古朴的国画艺术在现了磁山先民制陶工艺流程图[和泥→制坯(捏塑、泥条盘筑)→修饰(修整抹光、压印堆塑花纹、配置附件等)] →[平地装窑(器物与木柴燃料混装)→封窑(木骨支撑、草拌泥封表)→点火烧制]
      磁山遗址出土的各种陶器与支脚、盂、三足钵、小口壶等生动的体现了磁山先民卓越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制陶工艺。说明磁山先民已经熟练掌握烧造各种陶器的方法,所作陶器基本满足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磁山先民陶器制烧场景:表现了磁山先民制陶的工艺流程:和泥—制坯(捏塑、泥条盘筑)—修饰(修整抹光、压印堆塑花纹、配置附件等),从中节选出最具表现力的环节,一个人泥条盘筑,另一个人正在将修整好的泥胎陶罐装窖,他们四周放着大大小小的陶器等,背景则是他们的房屋,周围散落的是烧造过的土窑坑,远处还有清澈的南洺河……



作者:张海江
版权所有: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巨野县人民政府主管 / 今日巨野编辑部主办
编辑:刘谓磊 魏衍军 柴培军 姜方 / 审核:孔祥铭 / 技术:奚玉兰
地址:巨野县麒麟大道商务中心14楼1401室
手机:15865010195(微信同号) / 电话: 0530一8209325
网址:www.yywzgf.com
邮箱:jInrijuyebjb@126.com
版权所有©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鲁ICP备2021041150号   技术支持:巨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