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
  • 今日巨野手机版 点击扫一扫:
  • 巨野县人民政府主管
  • 今日巨野编辑部主办
  • 编辑 :刘谓磊 魏衍军 柴培军 姜方
  • 审核: 孔祥铭 / 技术:奚玉兰
  • 反馈
  • 欢迎您来到
  • 今日巨野信息反馈
  • 在线反馈
今日巨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今日巨野

于官屯于氏发祥地及迁徙情况初探

来源:  作者:于法领  时间:2025-02-17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定有其源。即“木本水源”,如今我于氏先祖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居于官屯已620年有余,先祖自定居鲁西南后,农桑为本,耕读持家,积善积德,五世其昌,政布南黔,巡抚秦疆,方伯中丞,同聚一堂,光宗耀祖,永世流芳,泽被后世,万代颂扬。其后世子孙承继祖德,豯养家声,发扬光大,人口众多,诗书传世,道德修养,宦迹累累,学术精深,名人辈出,典史铭记,堪称鲁西南名门望族。现于氏族人已达4万之众,且在此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继续迁徙他方,散居祖国天南地北,四面八方,乃至海外各大洲。为使于氏后人在将来的日子里能够准确追根溯源,理清分派世系,现根据有关史志资料和《于氏家乘》记载,对于官屯于氏发祥地及后世迁徙情况作如下初步探索:
 
                    一、于姓来源、得姓始祖及发祥地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其古城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姓了邘,后来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这是于氏的最主要来源)。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二、于氏的主要郡望、于官屯于氏所属郡望及堂号
郡望为某一姓氏居住在某一地区其地位最高的家族,也是显赫世族的标志,通常在其姓氏前冠以地名。历史上于姓郡望主要有:
          (一)河南郡,治所在洛阳,西汉时范围在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洢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为于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后裔。
         (二)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时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战国末年由河南沁阳迁徙到郯城于氏家族于公后裔。
         (三)河内郡,治所在怀县,楚汉时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邘叔的直系后裔。
          根据于官屯于氏家祠楹联:东海声华门容驷马,西秦事业铭勒十勋。以及《于氏家乘》记载,于官屯于氏为西汉西平侯于定国的后裔(未记载为几世孙),于官屯于氏的郡望应为东海郡,此郡望的名人有西汉的于公,曾先后担任县狱吏,判决审理案件十分公平,被于公判定有罪应受 制裁的人没有怨言。郡中百姓在于公活着的时候就为他建立了祠堂“于公祠”,设祭拜供表示感激敬仰。有著名的“东海孝妇案”传世,记述于公秉公断案,万民敬仰,后有元朝时著名元曲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即是以“东海孝妇案”为素材所创作。于公的儿子于定国,汉宣帝时因才能超众,直言上谏,任光禄大夫,后改任水衡都尉,丞相,被封为西平侯,谥号安侯。
        于官屯于氏宗祠为追溯“木本水源”而建,名为“敦睦堂”(意蕴敦亲睦族),即此支于氏堂号为“敦睦堂”。

                       三、于官屯于氏先祖的迁徙路线及后人居住地
          由于官屯于氏家祠下列两副对联楹联:“ 东海声华门容驷马,西秦事业铭勒十勋”、“邘城世德紫诰朱衣荷两朝恩宠,豯养家声高车驷马驾百代之英才”,可以窥见于官屯于氏先祖迁徙路线及先祖创造的不朽业绩。     
      “ 东海声华门容驷马,西秦事业铭勒十勋”解读:东海郡于氏有于公、于定国父子功高盖世,宋代王炎有诗句“门容驷马于公宅,客佩金鱼吏部庐”传世,盖指东海于氏家族的高贵显赫;“西秦”今指陕西省,古代清朝之前,陕西泛指陕甘宁一带,明万历年间,此地纲纪松弛,贪官腐败,赋税超重,百姓受难,流民遍地,匪患成灾,外敌入侵,乱象环生。于官屯于氏八世祖于若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任陕西巡抚,到任后,不顾身患疾病,夙夜操劳,时刻在公,整肃纲纪,惩治贪官,减免赋税,抚恤百姓,安置流民,剿灭匪徒,抵御外敌,成效显著。正当陕甘宁地区日趋稳定之际,若瀛祖积劳成疾,鞠躬尽瘁,逝于任上,万历帝颁旨赞其:“品格真纯,才猷昌茂,擢第有陈,靖国之谟,名高司马,位列九卿,治理三秦,广施恩泽,品格真纯”,功高至伟,惜其鞠躬尽瘁逝于任。可谓“西秦事业铭勒十勋”。
    “邘城世德紫诰朱衣荷两朝恩宠,豯养家声高车驷马驾百代之英才”解读:“邘城世德”指于氏得姓始祖及发祥地,于氏系皇(王)族血脉,德行世代相传,绵延万世;“豯养家声”一词说明于官屯于氏先祖曾生活于莱阳,且为莱阳名门望族,因为据《莱阳县志》记载,“豯养”为古泽薮名,在今莱阳市东,后湮费。用“豯养”特指代莱阳,“家声”意为高贵门第,声名远播,据多方考证,于官屯于氏先祖在莱阳为“于氏世家”(世家即门第高贵并且世代相延续的人家),是莱阳金末元初名人于玠公后裔,当时莱阳于氏家世显赫,累世为官。于官屯于氏的八世祖于若瀛在《莱阳县志》补注中列为莱阳“于氏世家”迁出名人;七世祖于锦、八世祖于若瀛皆为明代进士,在他们的“进士登科录”上均注明祖籍莱阳;八世祖于若汶号莱源,若瀛祖之次子凤蕴号豯养。这些记载都说明于官屯于氏先祖曾生活于莱阳,且为名门望族,迁出若干代后仍对祖上居住之地念念不忘,以各种方式纪念之。“紫诰朱衣荷两朝恩宠,高车驷马驾百代之英才”,据《于氏家乘》记载:于官屯于氏自迁至巨野以来,明清两朝,取得庠生及以上功名的人数高达133人,一个家族有如此众多人取得显赫功名,这在鲁西南地区、山东省乃至全国都实属罕见;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清两朝于氏先祖功名累累,宦绩卓著,名人辈出,历史上就有“五成进士九登科”之美誉(五个进士:于锦、于若瀛、于五美武进士、于瓒、于承森武进士;四个举人:于之民武举、于昌祚武举、于金阁武举、于秉亮),因于氏子孙忠君爱民,功高至伟,明、清两朝颁发给于官屯于氏的圣旨就达十七道之多(含一道颁给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俞维宇谕祭于若瀛的圣谕和一道朝廷恩准于氏建立家庙修辑族谱的圣谕),这些圣旨像一面面旗帜旌表我于氏家族先贤的至伟功绩,引领我于氏后人不忘祖恩,踏着祖先的足迹奋勇前行,创造无愧于祖先的辉煌业绩。
       另据《于氏家乘》记载:于氏原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望石乡房屋社土山前,明永乐二年(1404)迁出四支:一讳青迁鄄城红船于庄,生子伯忠、伯孝、伯诚、伯信;一讳献迁巨野东南于楼,生子伯圣、伯贤;一讳巴迁巨野城西朱烟墩,生子伯才;一讳杵迁巨野城西肖官屯,始祖近支,生子伯鑫。于官屯于氏始祖讳稳,行三,改济宁卫军籍,迁兖州府,后分曹州府巨野城西三十五里许吕衍祖屯,生子伯能、伯秀(住龙堌集),村名多次更改,依次:吕衍祖屯—吕杰所屯—冯百户屯—冯禄屯,后改为于官屯。
       综上所述,于官屯于氏先祖的迁徙路线为:从邘城(即邘国) ——郯城——莱阳——巨野于官屯。
      于官屯始祖于稳迁徙至巨野于官屯后,“五世其昌”,二世长支伯能祖下七世长支锦祖迁至济宁于大街,其后伯能祖下又有后人陆续迁至巨野县太平镇于庄、江庄、邹庄,郓城县南赵楼镇西姚庄、王土墩,郓城县黄安镇于楼,济宁市任城区安居、微山县赵庙镇赵楼,郓城县丁里长镇于屯,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张吴庄,巨野县城里(原西关),巨野县龙固镇张楼、巴庵于庄,巨野县田桥镇李海,菏泽市里夹斜街于庄,江苏省沛县段里、丰县,成武县于桥、于庄,巨野县章缝镇仓集,河南省台前县夹河乡于楼,台湾省等地;二世二支伯秀祖下七世铎祖始迁至巨野西龙固集,铎祖也有后人陆续迁至江苏省徐州吕梁,菏泽市曹县,菏泽市牡丹区辛集等地。现如今,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于官屯于氏后人,以更加宽阔的胸怀,怀揣绝技,身披梦想,用拼搏创业的精神,弘扬先祖遗风,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走向全球的各大洲,牢牢扎根,成就希望。

      (作者郑重声明:本资料有参考其他先辈研究成果之处,在此不再一一注明,敬请涉及人士谅解。)


      ( 菏泽市巨野县太平镇第一中学    于法领 )
 
版权所有: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巨野县人民政府主管 / 今日巨野编辑部主办
编辑:刘谓磊 魏衍军 柴培军 姜方 / 审核:孔祥铭 / 技术:奚玉兰
地址:巨野县麒麟大道商务中心14楼1401室
手机:15865010195(微信同号) / 电话: 0530一8209325
网址:www.yywzgf.com
邮箱:jInrijuyebjb@126.com
版权所有©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鲁ICP备2021041150号   技术支持:巨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