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家乘原序》赏析
来源: 作者: 于法领 时间:2025-03-05
于氏家乘原序
国有史家有乘,记载虽殊,所以述往古而昭来兹者,其致一也。余甥婿于子名廷甫字书升,昔关中大中丞念东先生之来孙也。一日,造敝庐揖余曰:我家藏谱将付剖劂
①,家大人体祖父遗志,鸠合族建祠大野,共相敦睦,须借一言以志之。窃揣鄙陋,不是以颂扬美善而木本水源,人有同情乃请其家世,具言其先登州莱阳人,前明永乐二年始迁祖稳,隶济宁卫军籍,家于巨野。因卜兆城西三十五里许吕衍祖屯,稳生伯能,伯能生福,福生胜,胜生龙,乡寿官,以孙贵诰赠通奉大夫。二子,贤以子贵敕封承德郞,户部清吏司主事,晋秩通奉大夫,贵州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四子,长锦,字实甫,号东石,嘉靖癸卯甲辰联捷为黔阳方伯,封赠三代如其官,移居于济。二子,长若水,举神童,早卒;次若瀛,字子步,一字文若,号念东,万历壬午亚元,癸未进士,初任兵部职方司主事,遇覃
②恩赠父锦通奉大夫职,如故母谢氏为夫人。久迁至陕西巡抚,赞理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卒于官,赐祭葬,追赠副都御史。其制诰有痛,“游魂于千里,华表难归,迓
③恩数于九重,旂常式贲,英灵不爽,优渥其承”之语。窆
④于济宁城北,入乡贤祠,谥襄敏。公文斋燕许,字埒
⑤钟王
⑥,有《弗告堂》、《超阁草》等文集行世。五子,次凤蕴,字尔章,号豯养
⑦,廪生。子一藻,字长白,恩贡,助饷,授承德郞,候补府通判。四子,次敬序讳恢先,增生。家大人名秉异,字心芝,号孚远,庠生,敬序公次子,念东太高祖之元孙,此我本支十三世之大略也。苐
⑧虑族繁系紊世远情踈
⑨,同著谱建祠以别其系,以联其情俾后世,子孙咸知其始于一人之身,庶不至于紊且踈也。余闻其言,奇其年少而留神于根本之地,虽老成人不能过也,既持其谱稿示余,源源本本于所言毫发不爽,乃益叹服勋阀后裔过不犹人,声欬
⑩即文章传述,皆实録,在家为克类之,子在国为良使,使史之才,虽游夏
⑪复生,亦一辞莫赞,矧
⑫鄙陋如余,能不拱手而谢不敏哉?乃于子请,益力无以,乃勉成四韵以志梗槩
⑬云。
邘城封邑获世德郁文章,科第风云会勋名日月光。
创垂隆栋宇继述荐蒸尝,松柏千秋茂蝉联奕叶昌。
峕
⑭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春王之吉 ,丁丑拔贡选授济南府禹城县教谕张宗龄顿首拜撰 。 (摘自嘉庆九年《于氏家乘》)
①剖劂:雕版印书。
②覃:旧指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
③迓:(yà)迎接。
④窆:(biǎn)埋葬。
⑤埒:(liè)等同。
⑥钟王:指钟繇、王羲之;钟繇:三国时著名书法家,被誉为“楷书之王”,王羲之:东晋时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⑦豯养:为古泽薮名,在今莱阳市东,后湮废。用“豯养”特指莱阳,凤蕴号豯养是为纪念先人居住地莱阳。
⑧苐:(dì)同“第”。
⑨踈:(shū)同“疏”,分散。
⑩欬:(kài)逆气。
⑪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⑫矧:(shěn)况且。
⑬槩:同“概”。
⑭峕:(shí)同“时”。
译文:
国家有史,家族有乘,记载方式虽有不同,但它们用来叙述往昔、昭示后世的目的是一致的。我的外甥女婿于廷甫,字书升,是从前关中大中丞念东先生的来孙。有一天,他来到我家,向我作揖说:“我家收藏的族谱即将付印,家中长辈秉承祖父的遗志,召集族人在大野修建祠堂,共同增进家族和睦,希望能借您的一篇文章来记录此事。” 我自认为才学浅陋,不足以颂扬家族的美好之处,但追本溯源是人之常情,于是我询问他家世。他详细讲述,说其先祖是登州莱阳人,明朝永乐二年,始迁祖于稳隶属济宁卫军籍,在巨野安家。因为占卜的结果显示:在城西三十五里左右的吕衍祖屯是个合适的地方,于是在此地定居、建宅、安葬。于稳生伯能,伯能生福,福生胜,胜生龙,龙担任乡寿官,因孙子显贵而被诰赠为通奉大夫。龙有两个儿子,贤因儿子显贵被敕封为承德郎、户部清吏司
主事,后来晋升为通奉大夫、贵州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贤有四个儿子,长子于锦,字实甫,号东石,嘉靖癸卯、甲辰年间连续考中举人、进士,担任黔阳方伯,朝廷按其官职追封三代,他后来迁居到济宁。于锦有两个儿子,长子若水,被举为神童,可惜早逝;次子若瀛,字子步,又字文若,号念东,万历壬午年考中亚元,癸未年考中进士,起初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遇到朝廷覃恩,追赠父亲于锦为通奉大夫,官职与他相同,母亲谢氏被封为夫人。他后来长期升迁,官至陕西巡抚,赞理军务,担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在任上去世,朝廷赐予祭葬,追赠为副都御史。皇帝的制诰中有 “痛游魂于千里,华表难归,迓恩数于九重,旂常式贲,英灵不爽,优渥其承” 这样的话。他葬在济宁城北,牌位进入乡贤祠,谥号襄敏。他的文章可比肩燕许,书法可与钟王媲美,有《弗告堂》、《超阁草》等文集流传于世。若瀛的第五子是凤蕴,字尔章,号豯养,是廪生。儿子一藻,字长白,是恩贡,因资助军饷,被授予承德郎、候补府通判。一藻的四个儿子中,次子敬序,名恢先,是增生。于廷甫的父亲名秉异,字心芝,号孚远,是庠生,他是敬序公的次子,念东先生高祖的元孙,这就是我这一支十三代的大致情况。只是担心家族繁衍庞大,世系紊乱,年代久远,亲情疏远,所以共同编修族谱、修建祠堂,来区分世系,联络亲情,让后世子孙都知道大家都源于同一祖先,希望不至于世系紊乱、亲情疏远。我听了他的讲述,惊叹他年纪轻轻就如此重视家族根本,即使是阅历丰富的长者也比不上他。他把族谱草稿拿给我看,内容详细,与他所说的丝毫不差,我越发赞叹佩服,功勋世家的后裔果然不同寻常,他们的言语皆是文章,传述的都是真实事迹。这样的人,在家是孝顺的子孙,在国是优秀的人才,即使
子游、
子夏重生,也无法再多称赞一句,何况像我这样才学浅陋的人,怎能不拱手推辞,自愧不如呢?然而于廷甫再三请求,我无法推辞,只好勉强作了一首四韵诗来记录此事大概。
邘城封邑获世德郁文章,科第风云会勋名日月光。
创垂隆栋宇继述荐蒸尝,松柏千秋茂蝉联奕叶昌。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春王月吉日
丁丑年拔贡、选授济南府禹城县教谕张宗龄顿首拜撰
赏析
这篇序文《于氏家乘原序》是一篇典型的中国古代家族谱序,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方面
1. 家族历史脉络清晰:
开篇即点明“国有史家有乘”的重要性,引出为于氏家族修谱立传的缘由。
详细叙述了于氏家族的迁徙历程、世系传承、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官职功绩,从始迁祖于稳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脉络清晰,时间线明确,展现了家族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对于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如于锦、于若瀛等,不仅记载了他们的官职、政绩,还提及了他们的文学成就和谥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 强调家族凝聚力和传承:
文中多次提到修谱建祠的目的在于“别其系,联其情”,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联系和情感纽带,希望后世子孙能够铭记家族根源,团结和睦。
通过叙述家族先辈的功绩和美德,旨在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家族优良传统,实现“松柏千秋茂,蝉联奕叶昌”的美好愿景。
3. 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序文中贯穿了儒家倡导的孝悌忠信、尊祖敬宗等伦理道德观念,如“木本水源,人有同情”、“敦睦”、“克类”等词语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推崇。
对于家族先辈的功绩,作者不仅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赞扬,更强调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文学才华,体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思想。
二、文学方面
1. 行文典雅,用典丰富:
序文语言典雅庄重,句式工整,大量运用典故和成语,如“邘城封邑”、“游夏复生”等,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作者善于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如“创垂隆栋宇,继述荐蒸尝”。
2. 情感真挚,谦逊有礼: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于氏家族的敬仰之情和对家族先辈功绩的赞叹,同时也不失谦逊,多次以“鄙陋”自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谦逊美德。
文章结尾以四韵诗总结全文,既概括了于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又表达了对家族未来的美好祝愿,情感真挚,意味深长。
3.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序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题,中间详细叙述家族历史和修谱缘由,结尾总结升华,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逻辑清晰,使文章浑然一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 其他亮点
1. 史料价值:序文详细记载了于氏家族的历史变迁和重要人物事迹,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家族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2. 文化价值:序文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3. 情感价值:序文中所蕴含的对于家族根源的追寻、对于家族凝聚力的强调以及对于家族未来的美好祝愿,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具有较强的情感价值。
总而言之,这篇序文不仅是一篇记载于氏家族历史的文献,更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巨野县太平镇第一中学 于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