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
  • 今日巨野手机版 点击扫一扫:
  • 巨野县人民政府主管
  • 今日巨野编辑部主办
  • 编辑 :刘谓磊 田素汉 张建军 姜方
  • 审核: 孔祥铭 / 技术:奚玉兰
  • 反馈
  • 欢迎您来到
  • 今日巨野信息反馈
  • 在线反馈
国内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牡丹: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

来源:人民日报山东分社  作者:魏玉传  时间:2023-02-22
          大地回春,疫情消散,万物复苏。再过些日子,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将在菏泽、洛阳和北京等地竞相绽放。
牡丹花开,其花朵雍容华贵、端庄富丽、大气多姿,中外游人无不为之向往和赞叹!
       提起牡丹,笔者情不自禁地想起它那悠久的历史、硕大的花朵、独有的国色、奇异的芳香、高贵的品质和厚重的文化,想起唐宋明清将其奉为“国花”的悠悠辉煌岁月,想起一些领导人对它的喜爱和赞美,想起1994年、2019年我国两次将牡丹定为“准国花”而至今仍未法定的现状,特别是看到我国进入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欣逢盛世盼国花的激情顿时涌上心头……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早在2000多年前,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以后李正封又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名句,更有皮日休写牡丹的好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北宋昭文馆大学士韩瑜的牡丹诗中,又以“国艳”嘉誉牡丹。
       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作为国花,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随着中华民族跌入灾难沉重的深渊,牡丹也由此衰败不堪。
      《 现代汉语辞典》《现代汉语成语大辞典》等辞书写道:“国家把本国人民喜爱的花作为国家的象征,这种花叫作国花”,而“国色天香”一词则源远流长,是指“赞美 牡丹的话,含国色无双之意,象征国家繁荣昌盛。”从中看出,当年唐宋明清继往开来都将牡丹奉为“国花”的智慧和由来。
       花正是人类所能感知、认识的美丽事物之一,中国人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涵着的人格寓意、精神魅力。在林林总总的群芳百卉中,牡丹以其硕大无朋的体量、五彩缤纷的花色、雍容华贵的姿态、浓厚馥郁的芳香,千百年来使人们折服于它的美丽之下,人们爱牡丹的美,并把很多国人的美德赋予它。以大气、美丽和富贵而著称的中国牡丹,历经3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吸纳着天地之灵气,凭借着日月之光泽,一直独步于花卉王国,引领着万花生生息息,昭示着美好的未来,象征着令人心动和引人奋进的中国梦!
 
       大气——彰显着泱泱大国的气度
 
      “大”是牡丹的主要特色,牡丹因极具王者的气度风范,才被誉为“国色天香”、百花之王。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释花名》载:“钱思公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以为王,而魏花乃后也。'”唐宋以降,牡丹宠冠天下、无可匹敌,形成了牢不可破、至尊无上的“花王”地位。古代有些地方还专门建有“花神庙”,供奉牡丹花王像和百花众神牌位。
      宋陶谷《清异录·百花门》载:“南汉地狭力贫,不自揣度,有欺四方傲中国之志,每见北人,盛夸岭海之强。世宗遣使入岭,馆接者遗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强’。及本朝,主面缚,伪臣到阙,见洛阳牡丹,大骇叹。有缙绅谓曰:'此名大北胜。'"在这则故事里,牡丹艳压茉莉,彰显了北宋作为正统国家主体的恢弘大国气象。
      牡丹花冠硕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落落大方,是国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象征。“大”是牡丹最主要的魅力所在,最能代表泱泱大国的威仪,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堂堂正正的形象,最能承载中华五千年悠久厚重的文明。
 
                美丽——展示着华夏儿女的形象
 
      牡丹的美丽展现在姿、色、香、韵四个方面,其花大叶阔,花姿雍容多态,花色艳丽丰富,花香宜人、气韵高雅。
      牡丹姿态优雅,仪态万方,花朵和叶子的配合非常和谐。花色极为丰富,通常分为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粉色、绿色、黑色、蓝色和复色九大类别。各类之间更有深浅浓淡之不同,例如红色类中又有水红、粉红、银红、桃红、脂红、大红、火红、石榴红之分。
      此外,其花香也很馥郁,在古人的诗文中,被誉为“天香”“国香”“异香”“狂香”“冷香”“馨香”“清香”和“第一香”等。如皮日休诗句:“独立人间第一香。”李山甫诗道:“一片异香天上来。”薛能诗云:“浓艳冷香初盖后。”谦光诗曰:“馨香逐晓风。”张淮诗:“百味狂香三味神”等等,不胜枚举。
        牡丹花态各异,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就像唐舒元舆在《牡丹赋序》中所描绘的那样:“美肤腻体,万状皆绝。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忻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裹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
       我国拥有56个民族,也是人口大国,唯有牡丹这种集各种花朵之美于一身的花王之美,才能真正代表全体华夏儿女的完美形象。

 
        富贵——代表着当代社会的诉求
 
       牡丹被称为富贵花。牡丹所以富贵,一是牡丹花本身花形巨大,富丽堂皇,呈现出一种高贵的内在气质。二是出身高贵。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易州进二十箱牡丹。”牡丹在隋代就进入皇家园林。唐代,由于武则天的重视,牡丹成为皇家宠儿。三是牡丹每年的花期短暂,只有20多天,也显现出牡丹花的难得和珍贵。四是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著《爱莲说》,称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以“富贵花”名世。五是牡丹花在被崇尚的唐宋时代,作为一种商品,价格相当昂贵。如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六是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牡丹已成为一年四季有花看的名贵木本花卉,告别一年一次开花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谱写了“盛世花开”的历史新篇章。七是牡丹不仅大气和美丽,而且浑身是宝,用途广泛,开发潜力巨大,如今,“牡丹特色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清代赵世学《牡丹富贵说》:“嗟乎,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牡丹之中得之富贵,是牡丹之富贵之不义乎?又岂有富贵之可耻乎?是不深究。但即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亦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而实亦隐逸者也。岂第君子为莲之所特号,隐逸为菊之所独称哉!要之,牡丹一花,罗列众品,非贫实富;姿貌绝伦,非贱实贵。贵而且富,富而且贵,宜乎梅之叹瘦,桃之称婢也。”
       正如赵世学所言,牡丹之富贵并非“不义”,亦非“可耻”,牡丹之富贵出自苦寒,“富而无骄”“贵而不挟”。其实,通过诚实劳动和正当努力而获取富贵,是人类的正当诉求。牡丹所代表着的富贵,是我们应该理直气壮追求的,也是人们朝思暮想的。让人民像牡丹一样富贵,让生活像牡丹一样美好,让中国像牡丹那样繁荣和昌盛,这是时代的心声、人民的愿望,也是美好的梦想。
       此外,牡丹还具备福祥、坚忍、孤傲、包容、谦让、典雅和自信等文化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道是“国运昌则花事兴”,历史上牡丹的繁盛多在盛世,牡丹被视为太平盛世的表征和符号。今天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牡丹文化的勃兴既是历史的预言,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中国梦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由于历次战乱的破坏和摧残,“国色天香”的牡丹在北京几乎绝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中外游人观赏到大气、美丽和富贵的牡丹花,北京中南海、故宫、景山公园、圆明园等名胜之地,陆续从山东菏泽等地购买移植了不少名贵牡丹。
      叶剑英元帅生前年年都要到景山公园看牡丹,他同郭沫若先生为一种白牡丹起名为“玉石粉”,还与万里同志将一种红牡丹起名为“红艳艳”,足见他们对牡丹的喜爱、关心和重视。
        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厅,有个牡丹园,专门种植了一些他俩喜爱的菏泽牡丹。每逢牡丹花开时节,周总理、邓妈妈只要不外出,几乎天天都要利用散步休息的时间到牡丹园里看一看,尽情观赏,领略国色天香。菏泽的花农赵孝武、赵孝知曾先后应邀前往中南海西花厅,传授指导牡丹种植和管理技术,受到邓妈妈的热情接待和真诚招待。1959年,周总理在洛阳视察工作时曾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一定要把牡丹管理好,发展好。”由此看出,周总理和邓妈妈对牡丹的喜爱。
       如今,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牡丹园里,当年种植的菏泽牡丹依然枝叶繁茂,每到春天,花开迷人,告慰着周总理、邓妈妈的在天之灵。
       1994年12月初的一天上午,应时任文化部机关党委统战部部长的著名女诗人、书法家王莲芬邀约,笔者与她一同前去我国一代外交名将黄华同志家中拜访,受到黄老的亲切接见。当王莲芬同志告知黄老,笔者是菏泽的业余传记作家时,黄老兴致即来,问道:“菏泽是牡丹之乡,久闻其名,不知现在菏泽牡丹发展得怎么样?”笔者随后简单介绍了当时菏泽牡丹的发展情况和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黄老听了高兴地说:“好啊!牡丹是美丽和富贵的象征,是唐宋明清时代的传统国花,一定要发扬光大。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已将牡丹定为准国花,下步有待依法把国花正式确定下来。对菏泽牡丹,不但要发展好,还要宣传好!”他还说:“我和何理良(黄华夫人,著名画家,外交部离休干部)都喜爱牡丹,她特别爱画牡丹,不巧,今天上午她外出办事不在家。”笔者看到黄老对菏泽牡丹的关心和对国花评选的重视,激动地说:“谢谢黄老!盼您有机会与何老到菏泽观光指导!”黄老爽快答道:“好的,待有机会,我们一定到菏泽看牡丹!”
       不知不觉,黄老与我俩亲切交谈两个多小时,临别时,黄老还与我俩合影留念。4个多月后,菏泽牡丹花开,为了表达对黄老的敬意和感激之情,笔者写了篇回忆文章“   牡丹花开忆黄华”,随后经时任山东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周振兴审阅批示同意,很快被山东《联合日报》全文发表。
据笔者所见得知,陆定一、许德珩、陈慕华、费孝通、沈雁冰、何鲁丽等领导人,都非常喜爱牡丹,他们在职期间曾分别为菏泽牡丹题词予以赞美。93岁高龄的冰心老人,不但欣然为菏泽牡丹题词礼赞,还多次讲述过有关菏泽牡丹的动人故事,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上世纪80年代初,胡耀邦同志到菏泽视察工作时,曾亲临曹州牡丹园考察指导,当他得知菏泽牡丹一年四季只能在春天开花一次时,语重心长地对菏泽地委书记说:“牡丹是传统的国花,要加强对它的科学研究,要让牡丹一年四季有花看!”这为菏泽牡丹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胡耀邦同志的预言不但变成现实,而且在每年寒冷的春节前夕,一盆盆含苞待放、美丽、富贵和吉祥的菏泽牡丹,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多地,进入千家万户,陪同人们过大年。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牡丹之都”菏泽视察,他专门前往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进行详细考察了解,并在当天的市、县、区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长期以来,我对菏泽这片土地一直很关注,一来到这里就感到格外亲切。特别是听到和看到近年来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到处生机勃勃,感到很振奋。我们在尧舜牡丹产业园了解了牡丹产业发展及带动农民致富的情况,对菏泽牡丹观赏旅游价值之外的加工增值价值有了新的了解,可以说长了见识。”(详见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第27页)
      2014年的APEC峰会、2016年的G20峰会、2017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牡丹的倩影更是处处可见;国宴的菜单,也有牡丹的身影。而在2018年6月9日召开的上合青岛峰会上,习主席专门同普京等10多位外国元首相聚,兴致勃勃地站在山东巨野画家们创作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前合影留念,以示对牡丹的赞赏和喜爱。2018年6月14日,总书记在山东视察工作的重要讲话中,又专门提到要发展菏泽牡丹的特色产业。如今,国色天香的牡丹已走进多种国际峰会或世界性论坛,尽展风采,为国增光。
 
          欣逢盛世盼国花
 
       2019年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曾向各省(区、市)花卉协会、中国花卉协会各分支机构签发文件,再次发出“关于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
      当时,这一通知在官方网站公布后,立即在全国网民中间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网民普遍认为,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确定了国花,我国作为世界上的泱泱大国和新兴强国,不能没有法定国花;中国花协抢抓历史机遇,再次发出征求意见通知,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功德无量!
      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牡丹主要产地,广大人民群众再次看到“关于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后,欢欣鼓舞,引起热议,不少网民一致反映说:“众所周知,几千年来,牡丹一直被誉为‘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早在唐宋明清时期就被奉为国花。1994年,经过全国10个多月的评选,牡丹最终被评为准国花,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一直尚未依法确定。今天,我国太平盛世,繁荣昌盛,将牡丹定为中国国花,符合我国国情,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我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得亿万民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时,看了中国花协的“通知”,笔者心情激动,深感这是一件突如其来的大喜事,也是一件利国惠民的大好事!笔者在主编《为了神圣的使命——菏泽后来居上耕耘录》一书时,曾在书中编发了“喜看国花牡丹象征中国梦”“牡丹之都百花香”“菏泽:牡丹产业红似火”“菏泽牡丹的‘晋京之旅’”“国色天香看今朝,牡丹花开动京城——菏泽牡丹绽放紫禁城、巨匠诗人再抒赏花情”“周总理心中的牡丹——喜看牡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冰心与菏泽牡丹的世纪情缘”“花协一通知,牵  动国人心——中国国花呼之欲出,牡丹依然再度辉煌”等有关牡丹方面的文章,至今记忆犹新。
       这些不同题材的文章,围绕牡丹“大气,彰显泱泱大国的气度”“美丽,展示着华夏儿女的形象”“富贵,代表着当代社会的诉求”,对牡丹的悠久历史、蓬勃兴起的牡丹文化、迅猛发展的牡丹产业,对牡丹在海内外的盛誉礼赞和有关牡丹的美谈佳话,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刻论述或翔实叙述。
      以大气、美丽和富贵而著称的中国牡丹,犹如令人向往和催人奋进的中国梦。有道是:“国运昌则花事兴”,悠悠岁月,历史上牡丹的繁盛多在盛世,牡丹一直被视为太平盛世的表征和符号。今天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牡丹文化蓬勃兴起,牡丹产业迅猛发展,已为牡丹法定为国花奠定了坚实和良好基础。
       当时,有人提出“一国两花”(牡丹、梅花)之建议。众所周知,古往今来,盛世牡丹乱世梅,人们喜欢梅花,但更爱牡丹。国花是国家的象征,世界上确定国花的100多个国家,都是“一国一花”。
      自古以来,中国牡丹的大气、美丽、富贵和坚强,历久弥新,香飘天涯,是我国历史形成的,是大自然造化的,是时代造就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今天将牡丹法定为中国国花,是人心所向和大势所趋,更是天经地义。
       当时,中国花协发出的“通知”,不仅完全必要,非常及时,而且科学严谨,论述精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与时俱进。只有深读其文,才能深领其意;只有全面了解牡丹的历史、现状,深刻认识牡丹的大气、美丽、富贵、坚强和浑身是宝等特性、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经过与会32位专家认真评审论证,一致赞同牡丹为我国国花”的科学结论及其重大意义。
      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断加快,将“准国花”依法确定为“国花”,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期盼尽快通过法律程序,将牡丹法定为中国国花,早日结束我国尚无法定国花的历史,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魏玉传
版权所有: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巨野县人民政府主管 / 今日巨野编辑部主办
编辑:刘谓磊 田素汉 张建军 姜方 / 审核:孔祥铭 / 技术:奚玉兰
地址:巨野县麒麟大道商务中心14楼1401室
手机:15865010195(微信同号) / 电话: 0530一8209325
网址:www.yywzgf.com
邮箱:jInrijuyebjb@126.com
版权所有©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鲁ICP备2021041150号   技术支持:巨野信息网